“振鲍1号”是我国首创的深远海机械化养殖平台,由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福建中新永丰实业有限公司联合研发,该平台类似长方体的巨型网箱,可以容纳近5000个鲍鱼养殖箱,单台年产鲍鱼12吨左右。养殖平台由浮体结构、养殖网箱、上部框架、水下框架、机械提升装置五个部件组成,平台中饵料投放、输送,网箱上下吊装全部实现机械化。薛志伟摄。
鲍鱼被誉为“八珍之首”,鲍鱼养殖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产业。“世界鲍鱼看中国、中国鲍鱼看福建、福建鲍鱼看连江”。福建连江2018年鲍鱼产量高达4.64万吨,约占全国鲍鱼总产量30%,产值56亿元,无愧于“中国鲍鱼养殖第一大县”称号。连江鲍鱼产业的转型升级,引领着全国鲍鱼养殖的发展方向。
过去,鲍鱼产业发展主要依靠扩大规模来提升产值和效益,但这种做法力度有限。连江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要想提升产业效益,增加行业收入,只能从深化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通过延长产业链和调整产业结构来实现。于是,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勤劳的连江养鲍人抡起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板斧”。
鲍鱼养殖业产品结构与生产结构同步优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鲍鱼养殖是传统的第一产业,要想提升产业规模、促进产业升级,必须延伸产业链条。”连江县人民政府县长郑立敏介绍,近两年来,连江夯实“一产”,提供优质原产地产品,加强“二产”,发展出一条完整产业链,拓展“三产”,带动品牌消费新风尚。
20年前,1斤连江鲍大约十几头;如今,1粒连江鲍就可达1斤。2014年,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成功研制出墨西哥绿盘鲍和中国皱纹盘鲍的杂交品种,2015年,众多连江本土养殖企业对新品种鲍鱼进行商业化育苗养殖,成功填补我国高端大鲍的空白,使连江鲍鱼的产品结构多样性一次次得到丰富。
不仅如此,连江鲍鱼更首创南鲍北养新模式,使鲍鱼得以全年生长,缩短了养殖周期,增加了成活率。并且,趁着鲍鱼离开的时间,海洋也可实现自我净化修复。
过去,连江鲍鱼加工企业仅8家左右,加工量也仅占到全部产量的20%,更大规模的活鲍直接进入批发渠道。鲍鱼的价格只能随着季节性波动起起伏伏。
日兴水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江铭福告诉记者,近几年来日兴精准地把握住商机,走出鲍鱼罐头加工这条新路,将连江从鲍鱼的集散地升格为鲍鱼的加工地。日兴“江船长”鲍鱼罐头品牌成为全国唯一获产品有机认证的鲍鱼深加工企业。2013年2月,由日兴起草制定的《鲍鱼罐头加工技术规范》获准成为福建省首个鲍鱼深加工技术规范。日兴与集美大学合作的“鲍鱼加工副产物中牛磺酸制备”项目成果之一天然牛磺酸,价格为市面上合成牛磺酸的10倍。
从制成冷冻鲍鱼、鲍鱼罐头,到从鲍鱼内脏提取天然牛磺酸、从鲍鱼壳中提取珍珠粉、中药材石决明等,通过深加工,一粒鲍鱼为当地民生带来更大附加值。
与此同时,不满足于困守在小小的连江县城,更年轻的连江鲍鱼养殖户第二代乃至第三代们,带着他们引以为傲的鲍鱼,闯入高楼林立的城市。
去年,一家“明厨亮灶”的鲍鱼体验餐厅“鲍匠”在福州开业。鲍鱼从养殖、清洗、制作到上桌,一目了然。刺身、红烧、盐焗、干锅、炙烤,多种烹饪方式可选,食客甚至可以走进厨房,近距离学习鲍鱼的清洗与烹制。餐厅负责人称:“这也是连江鲍鱼产业贴近消费者的一种尝试。”
转变鲍鱼养殖业的生产与经营方式,培育新型鲍鱼养殖业经营主体
厦门大学水产养殖专家柯才焕教授指出,农产品与加工业的最重要融合路径之一,是依托企业进驻,实现现代机械化精深加工和循环利用,通过产销研产业链的延伸推动与三产的融合。这个过程,亟需标准化、品牌化、强科技支撑这几个关键要素助推。
连江县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孙发强介绍,30年的育苗、养殖经验中,连江养鲍业主要呈现出几个新亮点。
养殖方面,养殖户利用专利技术建设浮动式消波堤,开发风浪相对较大的定海龙翁屿海域面积2460亩,该项技术的应用可使大面积开发风浪相对较大的外海海域成为可能。同时大力发展抗风浪渔排,促进养殖区不断向外拓展。此外,大的养殖户还实行南鲍北养,规避夏、冬两季温度对鲍鱼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养殖成活率,拓展养殖空间。
育苗方面,连江推动实行南北合作,解决育苗资源不足问题。近几年来,为了扩大育苗规模,连江县育苗场纷纷到广东、闽南一带并购、租赁育苗场,增加育苗能力10至14亿只,弥补了本县苗种供给不足问题。另外,连江县还先后引进西盘鲍、绿盘鲍等新品种试验养殖和育苗,为推广养殖新品种打下基础。
饵料方面,连江县鲍鱼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受益于本县发达的海带养殖业,2018年,连江县海带养殖面积7万多亩,产量超过25.6万吨,其中,约一半海带喂食鲍鱼,为鲍鱼养殖业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不仅如此,连江鲍鱼加工品种丰富、规格齐全、销路广阔。在几家当地业内龙头企业带动下,鲍鱼加工量连年上升,2018年全县鲍鱼加工产量达5800吨,产品品类齐全,深受海内外消费者青睐。
柯才焕表示,鲍鱼产业要进一步发展壮大,需要拓展全产业链细分市场,在鲍鱼养殖的各个阶段尝试发展新兴行业,比如:鲍鱼种苗业可以扩大成良种研发、良种行、繁育场这三级各自独立的产业。在未来,至少可以分流出3类商品苗养殖户,一类生产小规格的商品苗,尽管利润不高,但生长周期短,生长时间上可以避开赤潮和台风,并且很快就能成熟上市;一类生产市场上在售的常见种苗;再有一类就是生产大规格的大鲍鱼高端产品。从单类产品扩大到三类产品,养殖户可根据环境、资金、市场自主选择适宜的品种,形成一个多样化的品种格局,降低竞争风险,提高养殖业整体收益。
渔业机械化时代来临,三大变革驱动连江鲍企转型升级
“一个接近长方体的巨型网箱,长24.6米、宽16.6米、深1.8米,仅需2至3人即可完成年产鲍鱼12吨的养鲍神器”——随着“振鲍1号”鲍鱼养殖平台近日在连江县苔菉镇东洛岛海域安装到位,连江鲍鱼养殖产业又将迎来三大变革。
福建中新永丰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永寿指出,变革之一是对传统渔业方式的改变。“振鲍1号”让鲍鱼养殖从200米的近岸区域直接向3公里外的外海迈进,平均30米以上的水深及清澈、富含氧量的海域将大幅度提升鲍鱼的品质和生长速度。未来,平台通过智能化与数据化改造,建立健康养殖的监控体系,通过感应设施及数据实时上传,真正做到实时监控鲍鱼生产及周围环境的各种参数,改变渔业保险与鲍鱼养殖行业绝缘的现状。
变革之二是对渔业全产业链的改变。上海振华重工与福州联合成立产业基金,它将以金融资本的方式推动渔业机械化的普及。渔民可抱团以租赁或资金入股方式使用平台,甚至可选择成为产业工人。
变革之三是对海域保护的根本性变化。从泡沫渔排到塑胶渔排,再到机械化养殖平台,渔业设施的进步也将从根本上改变海域保护的状态。以往木头、泡沫渔排等“准海漂垃圾”,在引入机械化养殖平台后,通过市场力量引导渔业生产方式整体转型,将被环保塑胶渔排取代,更有利于推进海域科学规划、科学养殖。
连江县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董毅介绍,目前,赤潮、高温、台风尚未到来,振鲍一号处于试验阶段,许多设计仍在根据试验数据进行改进,比如养殖箱笼四周的保护杆原本是细棍式的,鉴于海上浮力较大,台风到来时很可能摇晃会更剧烈,因此设计人员将其换成了有一定宽度的粗杆,抵抗震荡效果明显。待三大考验来临时,振鲍一号将会以15吨养殖量的条件满负荷运转,一旦平安度过,将大规模投放到生产当中,未来,预计将对整个鲍鱼养殖产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